2021-03-09
政大地政系退休教授,研究台灣房地產三十多年的專家張金鶚有獨門觀點,教大家住屋買房要適合自己不同人生不同階段的需要,不要當屋奴,要當屋主,讓「住」變得快樂而自由!
台灣住房有三高,高房價、高空屋率、高自有比例!乍看有些矛盾,也叫人不解,為何很多人還是嚷嚷買不起房,一輩子得當無殼蝸牛!或者即使買了房,卻三四十年卸不下那重重的殼?
能不受住房困擾、擁有住房自由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「每個人在人生每個階段因為價值觀不同、自己負擔能力不同,對居住習慣及家的感受都不一樣。」租屋的時候老覺得受限於房東,不能炊煮不能在牆上釘釘子,還擔心哪天會漲房價,越住越擔心!一旦有了房,卻每個月薪水瓜分泰半,住久了越來越焦慮,怎麼辦?
「房貸如果負擔得起,你其實還不是屋奴,只要你住在房子裡很高興就是了。」若你拚了老命去擁有房子,張教授說這叫拚房,若你設想房子是賺錢的,我要跟它賭一下,這就是賭房。不管怎樣,前提是要做功課!「我看十幾個、二十幾個房子就叫做功課嗎?不對,做功課是做你自己心裡的功課,你為什麼要買房?有沒能力買?到底喜歡什麼樣的房?這才是做功課。」張金鶚說,千萬不能隨市場牽著鼻子走,要讓自己在選擇中找到你自己的平衡點。
講講自己的經驗吧,張教授說他在政大教書三十幾年,中間有兩年跑去當台北市副市長,兩年前他退休了,算算從出生到現在,他一共住過 21 間房,小時候跟父母住,大了租屋或住宿舍,直到去政大教書的第二年,他決定買房,因為他喜歡教書,這時候也工作穩定、各種條件俱足了,於是就買了房。
後來因為父母回台定居,年紀漸長,怕他們住外面沒人顧,於是就在自己樓上買了一戶,三代同鄰。直到退休那年,他要畫畫要聽古典音樂,就換了一間「退休宅」。所以他建議,大家要寫下自己住屋歷史,設定個人需要的房子,地點在哪?多大坪數?是預售還是中古?是大樓還是透天?用自己的能力衡量,心中做好功課後再下手!
「每個人心中之尺都不同,所以你不要抄人家的,當然還要考慮自己家的未來人口,是增多或減少、自己的所得越多還是越少?縮小範圍去尋找。」最後是購屋的時機──什麼才是好時機?也要看個人,「市場的好時機不見得是你的好時機,所以千萬要搞清楚,選擇購屋的五大元素裡,時機其實最不重要,也不要為此而焦慮,最好逆市場選擇,不要一窩蜂。」
舉例子,第一次買房的五分位選擇,認為區位很重要,這時候投資占了三成比例;但是到了換第二間房子搬到河堤邊上時,變成八二比,想賺錢想投資的比重變少了!直到這戶退休宅,變成九一比:「年紀大的時候要好好使用自己的房子,消費為主投資為輔。」
最後給大家建議:「人生只要不拚房、不賭房,就能享有住房自由的人生。」